外语研究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青年学者专栏

  • 外语专业的“重混”转向:英国的实践与启示

    林凤仪;

    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与人工智能科技迅速迭代,外语人才的能力要求日益向多元化、复合型方向演进。这一变化在英国高校的外语专业结构调整中表现为单一语言专业招生规模大幅下降,复合型专业逐渐成为主流。本文采用比较教育研究视角,选取三所英国顶尖大学的案例为实证基础,呈现外语专业转向发展的趋势。这一发展趋势契合我国新文科建设要求,其哲学基础可归纳为重混,即外语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元素解构与再融合。本文提出外语专业重混的三条实践路径,并分析其逻辑,以期为我国外语专业发展提供借鉴。

    2025年05期 v.42;No.213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4 ]
  • 保罗·利科翻译思想与鲁迅“中间物”观念的多维契合

    于锦涛;

    在中西译学思想的相互参照之下,重新考评翻译研究的重要观念和核心议题是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保罗·利科与鲁迅都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翻译家,前者的翻译哲学与后者的“中间物”观念体现了中西智慧之间遥远的相似性。两位翻译家既在认识维度上均强调译本的不完美性和复译的必然性,又在伦理层面上主张异域他者是认知自我、丰富自我的实现路径。此外,两位翻译家的思想还具有相似的、积极的心理内涵。考评保罗·利科与鲁迅翻译思想的多维契合,能加深对两位翻译家思想的认知,促进对对等、复译、自我与他者等经典译题的深入诠释,从而推动中西翻译思想互释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2025年05期 v.42;No.213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9 ]
  • 自由体译诗的三次突围:美国诗人英译中国古典诗歌探赜

    赵曼;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之旅已逾四个世纪,自由体译诗策略现已成为美国译者的主流实践取向。本研究认为这一译诗范式的形成本质上受美国主流诗学传统之规约。具体而言,一是自由诗的本土化进程实为美国诗歌的“独立宣言”——通过突破英国格律体诗学的桎梏,自由诗升华为美利坚民族精神的诗学载体;二是自由诗在美国诗坛的萌芽、演进与鼎盛,与中国古典诗歌这一诗学源泉密不可分——三代美国诗人译者以译介中国古典诗歌为切入点,通过创造性转化进行诗学实验,成功突破了19世纪至20世纪初盛行的格律体译诗范式,最终铸就20世纪中期以降英语世界中国古典诗歌自由体译介的主流传统。

    2025年05期 v.42;No.213 14-2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语言学研究

  • 形式语言学与功能语言学能够对话吗?——以《语言神话:为何语言不是本能》所引发的巨大争议为例

    张翼;

    形式语言学与功能语言学作为当代理论语言学两大阵营,在语言的本质属性、语言研究的基础理念等方面各持己见。双方的对话经常针锋相对、剑拔弩张。《语言神话:为何语言不是本能》一书从功能语言学的立场全面批判了形式语言学的主要观点,在语言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从学术期刊到社交媒体一度硝烟弥漫。双方在Lingua期刊上就形式语言学的核心概念展开论战。Language期刊引发的讨论和争议更是刀光剑影,甚至涉及学术以外因素的介入。总体而言,双方都认为对手误读了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两个阵营存在较大隔阂,建设性的对话任重而道远。

    2025年05期 v.42;No.213 22-26+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Doc2Vec模型驱动的芯片竞争话语研究:主题意义与话语策略

    续雨媛;卫乃兴;

    基于分布式表示的Doc2Vec向量空间模型将抽象的语义关系表征为语义空间中的向量距离,可用于话语研究中的主题挖掘。本研究基于自建的中美媒体芯片竞争语料库,采用Doc2Vec模型进行主题挖掘,探讨中美媒体话语的主题意义与博弈策略。向量数据表明,中美媒体围绕“芯片管制”“国际关系”“国家立法”“技术发展”等4个主题展开话语建构。在共享的“芯片管制”与“国际关系”主题下,双方话语策略迥异,呈现极强对抗态势:美方基于所谓“道义伦理学”合法化对华芯片管制,中方则从后果主义伦理原则发力,批判美方扰乱全球经济秩序,对之去合法化;美方借助危机叙事构建阵营对立,中方则以立足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团结话语来消解。“国家立法”和“技术发展”分别为双方特有的主题,即美方通过零和博弈叙事,动员不同利益集团借助强制性法案遏制中国芯片发展;中方则聚焦技术自主创新,以事实性数据表征对芯片发展的信心。方法论上,本研究揭示,Doc2Vec模型、语料库方法与传统话语分析结合使用,对洞悉博弈双方的区别性话语建构及话语策略可产生协同效应,有助于拓展话语研究方法。

    2025年05期 v.42;No.213 2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6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话语-历史视角下印度媒体“全球南方”报道的合法化话语分析

    唐青叶;张正坤;

    当前,印度以所谓“全球南方领导者”自居,其“全球南方”概念排斥中国,意图合法化其“全球南方领导权”。探究印度媒体“全球南方”报道的合法化策略,对于应对全球南方分化、捍卫中国全球南方身份正当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话语-历史分析框架,自建印度主流媒体“全球南方”话语语料库,定性定量结合考察印度媒体如何建构印度“全球南方领导地位”的合法性。研究表明,印度媒体在话语主题上聚焦南方国家的利益关切及印度在全球南方集体行动中的显现度,采用互文性建构方式将历史遗产转化为现实政治话语的合法性基础,运用命名、述谓及论辩等策略建构全球南方“群内”和“群外”身份,不仅强化印度作为“全球南方领导者”的正当性,也在话语中切断中国与全球南方的身份联结,其话语实践源于历史、国家战略和美西方政治操控的合力作用。

    2025年05期 v.42;No.213 3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3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中国日报》国际版非遗传播的文化话语建构——基于语料库的叙事学研究路径

    孟浩瀚;王梓傲;孙金华;

    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文化传播的有效叙事也逐渐成为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关注的重点。《中国日报》国际版是中国对外传播最主要的平台之一,本文将“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中国日报》国际版近10年有关非遗的新闻叙事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在文化话语分析框架下系统审视非遗叙事文本,将扩展意义单位模型融入叙事学。通过预设参数深度剖析非遗叙事的4大维度,即主题聚焦、策略选择、角色塑造及情感态度,进而挖掘其背后蕴藏的文化价值观,以期提升国际受众对中国非遗文化外宣的理解与认同,增进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

    2025年05期 v.42;No.213 4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4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介入框架下的学术论文引言声音构建——基于应用语言学和电子工程学的对比研究

    张大群;韩晋;

    本文基于自建应用语言学和电子工程学学术论文引言语料库,依据评价理论的介入系统框架,结合语步分析,比较了两个学科学术论文引言的声音构建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两个学科学术论文引言的多声使用均高于单声,且对话扩展高于对话压缩。在压缩资源方面,应用语言学倾向于使用认可和反预期,电子工程学倾向于使用反预期和否定。两个学科学术论文引言的语步二均依赖反预期和承认资源建立研究空间。就语步一和语步三而言,电子工程学比应用语言学使用了更多的单声资源。上述声音构建的学科异同缘于不同的学科文化和认识论以及学科发展速度差异。

    2025年05期 v.42;No.213 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术语辞汇》的编纂钩沉与文本研究

    施阿玲;高永伟;

    在晚清西学东渐之际,术语的定名成为理解西学精髓、促进中西交流的学术要务,而益智书会在此领域发挥了典范作用。依托益智书会,由狄考文主持编纂的《术语辞汇》是晚清出版的中国第一本综合性科技术语词典,系统归纳总结了百年来传教士在西学译名创制与统一方面的成果,在中国双语词典编纂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本研究以《术语辞汇》为研究主体,从编纂历程与词典文本两个角度切入,研究其前期准备工作与编纂策略,讨论其内容结构与译名特征,并揭示其在晚清术语统一实践、后世词典编纂范式以及中西文化交流语境下的深远影响,以期为晚清术语研究提供补充与借鉴。

    2025年05期 v.42;No.213 60-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外语教学研究

  • 能动性视角下的语言景观对自主语言学习促进机制研究

    张天伟;张梦丽;

    本研究聚焦语言景观与语言教育的交叉领域,探讨语言景观在自主语言学习中的应用,选取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校园语言景观,基于话语框架和能动者分类框架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校园语言景观的话语框架可分为学校管理、院系建设、集体宣传和个体装饰等4类。这些框架在能动者类型、语言使用模式、空间分布、功能及话语体裁等方面呈现层级性和多元化特征,且能动者层级与部分景观特征之间存在正相关趋势。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评估不同话语框架下校园语言景观作为自主语言学习工具的自我效能感,结果显示校园语言景观在促进自主语言学习方面整体表现积极。框架内的横向比较能识别各框架在特定学习维度上的自我效能感高低;框架间的纵向比较则发现这些框架在促进自主语言学习效能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院系建设框架效能最高,个体装饰框架效能最低。各框架的自我效能感与相关主体的能动性层级整体上呈现正相关趋势。

    2025年05期 v.42;No.213 68-77+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2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英语学习者与母语者口语产出中的名词短语长度研究

    鲍贵;陆安勤;黎令;

    既往名词短语使用研究重频率轻长度。本研究依据126名英语学习者和母语者口语文本,探究名词短语类别(前置、后置、混合和从句修饰语)与英语水平(低、高和母语者水平)对名词短语长度的影响。稳健重复测量多元方差分析表明,3个英语水平组产出的包含从句和混合修饰语的名词短语长度均大于包括前置和后置修饰语的短语长度,但是在从句和混合修饰语的长度上均未表现出差异。2个学习者水平组产出的各类名词短语长度均没有差异,但是都逊色于母语者。同后置修饰语长度相比,低水平学习者使用更长的前置修饰语,高水平学习者在这两方面没有差异,而母语者则使用更短的前置修饰语。这些发现可为英语口语教学中不同类名词短语的理解与运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025年05期 v.42;No.213 7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中国学生英语语素意识与阅读理解关系的三水平元分析

    赵永刚;王宇莹;

    本研究采用三水平元分析方法,探讨了中国学生英语语素意识与阅读理解水平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潜在的调节变量。对20项独立研究中34个效应量整合分析发现,中国学生的英语语素意识与阅读理解水平整体呈显著的中等正相关。调节效应分析显示,年龄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具体表现为随着年龄增长,中国学生英语语素意识与阅读理解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略有减弱。阅读理解测试形式同样具有显著调节效应,混合测试形式与语素意识的相关性显著高于仅采用单项选择题的测试。虽然语素意识类型对二者关系没有显著调节作用,但比较分析显示,复合语素意识与阅读理解的关系显著弱于屈折语素意识。此外,使用标准化阅读理解测试或研究者自编测试并未显著改变语素意识与阅读理解之间的关系强度。本研究的结果不仅丰富了二语阅读理论,也为外语教学中语素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基于实证的建议。

    2025年05期 v.42;No.213 85-9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翻译学研究

  • 文学翻译修改的三维评价机制研究

    冯全功;

    文学翻译修改普遍存在,如何评价译者、编辑等修改主体的修改行为是文学翻译修改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提出了求真、务实与求美的三维评价机制,并指出这三个维度是“一体两翼”的关系,即求真为体,是文学翻译修改最根本的评价标准,务实与求美为两翼,是两大辅助性评价标准。对文学翻译修改的评价要遵循整体性、辩证性与和谐性三大原则,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其是否有助于提高译文本身的文学性、适应性及其独立存在的价值。三维评价机制与三大原则不仅适用于对文学翻译修改的评价,而且也适用于整个文学翻译批评,有利于全面、辩证地评价译者以及其他翻译行动者的文本行为。

    2025年05期 v.42;No.213 94-99+112-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阳明心学标识性概念“致良知”英译的名与实

    刘孔喜;

    “致良知”是王阳明哲学的核心价值及思想的最终旨归,是揭秘阳明心学的标识性概念。这一术语的译名问题关系整个阳明心学体系的翻译阐释,但尚未引起学界的足够关注。对“致良知”译名的探讨应建立在对其概念义理的深入分析之上。考察可见早期弗雷德里克·亨克《传习录》英译本的“致良知”译名存疑,其后陈荣捷译本力求对“致良知”的翻译予以正名。要实现该术语译名的“名实相符”与精准国际传播,须以准确传达阳明心学的义理与价值旨归为根本遵循。

    2025年05期 v.42;No.213 100-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儒家角色伦理观:安乐哲《中庸》英译的儒家伦理话语建构研究

    郭薇;黄俊康;

    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是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关键媒介,承担着价值阐释与跨文化传播的双重使命。儒家伦理话语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主导性话语,塑造了传统的儒家伦理价值观,其英译精准度直接关系到儒家伦理价值观的国际传播效果,深刻影响着世界对中华民族精神特质与道德哲学的认知。本研究以安乐哲《中庸》英译实践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基于儒家角色伦理观的理论框架如何突破传统“以耶释儒”或“以西释儒”的翻译局限。通过采用全译对译法,安乐哲对“中”“中庸”“道”“德”“孝”等核心概念进行了创造性诠释,建构了以关系本体论为基础的儒家伦理话语体系。该翻译方法既保留了原典思想完整性,又凸显了儒家话语特色,为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提供了方法借鉴,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具有积极意义。

    2025年05期 v.42;No.213 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在南京召开

    张伟 ;崔莉;

    <正>5月10日,由国防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的“2025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在江苏南京顺利举行。会议以“聚焦战略需求,探索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新路径”为主题,旨在促进思想碰撞与共识凝聚,共同助力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的新发展。研讨会由外国语学院区域国别研究中心(筹)承办,《外语研究》编辑部协办,共邀请15位来自全国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社会科学研究和智库建设、外交战线与国际合作实践、高等教育和学科管理等多个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与会,围绕具有中国特色和军队特色的区域国别学学科体系建设、区域国别学视域下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探索、智能技术驱动的区域国别学研究范式创新、军地资源融合赋能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等主题展开研讨交流。

    2025年05期 v.42;No.213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