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研究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青年学者专栏

  •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复兴话语中的中国形象变迁——基于历时隐喻和情感分析的互证路径

    周晓春;

    中国形象塑造与传播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工程。本研究以《人民日报》关于民族复兴的社论为语料来源,采用历时隐喻和情感分析的互证路径,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复兴话语中的中国形象变迁。研究发现,不同历史阶段分布的隐喻资源蕴含积极乐观的概念要素,且与民族复兴演进历程形成耦合共变关系,勾勒出勇于改革、勤于探索、追求创新、奋力发展的中国形象。情感分析表明,社论文本整体呈现出积极正向的情感基调,“乐”与“好”的情感值持续显著,这与历时隐喻的研究发现形成了三角互证。本研究丰富了话语转向视角下中国形象的历时研究路径,为理解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自我定位和形象传播提供了启示。

    2025年04期 v.42;No.212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9 ]
  • 言语行为的话语模式

    蒋永久;

    言语行为的话语模式关涉执行言语行为的话语标准。然而,言语行为研究罕言话语标准。但约翰·塞尔所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概念及其他学者对言语行为进行的语义成分分析表明,执行言语行为的话语关涉话语方式与话语内容两个维度。依据这两个维度,本研究将言语行为的话语模式分为简单间接话语、简单直接话语、复杂间接话语和复杂直接话语,并为此梳理和评述了言语行为的代表性分析路径,构建且阐释了言语行为的话语模式分类图示。系统地分析言语行为的话语模式是深化言语行为理论认识的应有之义,能够为言语行为的实践研究提供启示。

    2025年04期 v.42;No.212 7-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5 ]
  • 索绪尔价值理论再探索

    孙晨;

    价值是索绪尔提出的两个语言定义中的核心术语之一,且被索绪尔赋予了比符号更加重要的地位。然而,时至今日,距1916年法文版《普通语言学教程》出版已一百余年,学界虽早已认识到价值的重要性,并已发表许多篇相关论文,但对价值本质的认识仍模糊不清。本文通过探讨符号是什么,索绪尔为何提出符号,价值是什么,索绪尔为何提出价值等四个问题,来解答当前价值研究中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价值是符项间,即存在关系的符号间的声音印象差异和概念差异的结合;符号与价值的关系在于符号是价值的第二产物;索绪尔之所以提出符号与价值两个核心术语的原因在于符号是提出符项的基础,而价值又与符项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2025年04期 v.42;No.212 16-1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 ]
  • 汉英翻译中基于力动态关系的事件再识解

    时坤坤;

    力动态关系在事件的词汇化和论元表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若把事件的原文和译文看作是对同一情境的识解,再诉诸认知语言学理论,尤其是Talmy对致使义类型的研究以及Croft对致使链在事件表征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我们会发现五种致使义类别在汉英翻译中都有着相对规律性的互相转化,由此带来整个事件论元组织结构的变化。另外,具体事件致使链的方向以及凸显语段在跨语再识解中可能会发生改变,而多事件句中事件的表达顺序以及论元结构也会基于实体间的力动态关系被重新调整,并且这些跨语变化都有可能导致致使链上承载实体间较强作用力的致使片段被凸显。

    2025年04期 v.42;No.212 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叙事距离在不可靠叙述中的译写重构——以石黑一雄《长日将尽》汉译本为例

    李星宇;

    作为调节小说叙事信息的两种形态之一,叙事距离对作者/叙述者话语文本的构建起关键作用。本文以石黑一雄小说《长日将尽》为例,分析冯涛译本在叙事距离译写过程中的重构现象,发现原文本中隐含作者的价值规范与叙述者的话语产生冲突,由此形成远距离的不可靠叙述模式。译者采用增译、视角转换、隐喻具象化、成语增补等手段,构建起近距离的不可靠叙述模式,缩短了汉语读者与叙述者之间的叙事距离,但同时也强化了不可靠叙述的色彩,导致原文本中不可靠叙述所承载的诗学价值受到一定程度的折损。

    2025年04期 v.42;No.212 2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 ]
  • 梁漱溟文化主体性思想视域下洋务教育的现代性困境——以京师同文馆为例

    李梦;

    梁漱溟的文化比较研究认为中西文化本质相异,中华文化蕴含超越性潜能,其实现以体认自身特质和文化主体性建构为前提。本研究以京师同文馆为案例,重新审视“中体西用”模式。晚清时期文化主体性建构迟滞,导致传统教育体系难以应对西方现代性冲击,本土解释系统随之失效。半殖民地财政体系削弱清廷的教育主权。西方知识代理人通过翻译操控语义和教学异化认知形成文化宰制机制。历史经验表明,文化断裂带或成为知识权力渗透的隐性通道。本研究借鉴梁漱溟的“文化主体性”思想,讨论技术移植中的文化主体性缺失困境,以期为中国教育现代性转型开拓思考空间。

    2025年04期 v.42;No.212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语言学研究

  • 汉语“X击”双动复合词的词类波粒二象性:量子思维与语料证据

    王仁强;赵诗雨;

    作为现代汉语的显著类型特征,双动复合词的词类判定长期存在理论争议。本研究基于量子思维与超学科方法,运用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基于词典和语料库考察双动复合词“X击”的词类范畴化特征。研究发现:(1)权威汉语/汉英词典虽将其主要归为单类动词,但存在词典内部词条之间微观结构矛盾和词典之间词类标注冲突;(2)语料证据显示其具有词类范畴流动性——从动词原型发展出稳定的名词用法,其中“突击”更衍生出形容词与副词功能;(3)传统牛顿范式无法解释这种范畴叠加现象。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不仅解决了上述问题,还为词典编纂与语料标注提供了方法论创新。

    2025年04期 v.42;No.212 41-5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基于变异研究方法的历史文化街区语言景观考察

    殷成竹;

    本研究采取语言景观变异研究路径,以北京4条典型历史文化街区商铺标牌语码取向为因变量进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自变量则确定为商铺的行业类型、连锁店性质、文化属性、模态、标牌结构。研究发现在语码取向方面,汉语语码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同时商铺的行业类型、连锁店性质、文化属性、模态、标牌结构等自变量与外语语码的使用存在显著关联。在历史文化街区中,国际元素和流行文化元素与传统文化元素相互融合,构成了其多样独特的语言景观。

    2025年04期 v.42;No.212 51-56+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认知语法视域下英语现在进行体非常规组构语义的认知机制阐释

    夏依旦·特来提;刘馨蔓;

    本研究从认知语法视角出发,基于COCA中的语料,探讨英语现在进行体非常规组构语义的认知机制。通过分析,本研究认为,概念化主体可以通过英语现在进行体的“消界”功能将动态的、有边界的非持续动词转为静态的、无边界的过程,通过英语现在进行体的“生界”功能将静态的、无边界的持续动词转为动态的、弱边界的过程;动态的、弱边界的过程被凸显在概念化主体的现时直接辖域之内以及之外,形成偶发语义、趋势语义和礼貌语义。本研究可为英语现在进行体非常规组构语义提供有力的认知理据,有助于加深学习者对英语现在进行体的理解。

    2025年04期 v.42;No.212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社会认同视角下说教话语策略研究

    李芮;马梦阳;彭爽;

    社交平台已成为个体探寻相似社群和开展集体议题探讨的重要场域。本研究基于小红书70个真实案例及3,639条评论,采用社会认同理论与NVivo分析发现,当前说教者身份已拓展至同辈及陌生人,女性向男性发起说教的现象挑战了传统父权结构。说教者依托性别、角色、年龄等刻板印象,固化受教者的负面形象。通过强势指令、夸大负面结果、强制善意表达、直接反驳等手段,迫使受教者接受其观点,并将受教者与自我及他人进行对比来增强说教效果。这不仅触发了多数人对说教的排斥,还导致说教者形象受损及社会认同失利。因此,在沟通过程中,必须尊重个体差异,构建平等互动空间,以促进和谐有效地交流。

    2025年04期 v.42;No.212 63-6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外语教学研究

  • 外语教育学视域下师范生教研意识的培养

    徐锦芬;杨嘉琪;

    师范生教研意识的培养是推动外语教育学学科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本研究基于外语教育学的学科定位,聚焦当前师范生教研意识薄弱的问题,深入探讨师范生教研意识的培养路径,明确界定师范生教研意识的内涵,提出角色认识、价值认同与教研自觉三个关键维度,并阐述其相互间的逻辑递进关系与内在统一性。此外,本研究提出师范生教研意识的系统培养路径,包括优化课程体系、实施项目教学、构建实习教研共同体和完善教研意识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未来的师范教育应强化师范生对自身教研角色的清晰认识,深化其对教研价值的认同,促使其主动持续地参与教研活动,进而推动外语教育学学科的长远发展。

    2025年04期 v.42;No.212 70-75+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翻译学研究

  • 以才见才:《红楼梦》中两组“才人之诗”的翻译——基于杨、霍两个译本的讨论

    袁湘生;

    本文基于对杨宪益和戴乃迭与大卫·霍克思两个译本的比较,探讨了《红楼梦》中两组“才人之诗”的翻译。“才人之诗”是《红楼梦》中比较特殊的一类诗歌作品。这类作品虽然带有游戏笔墨的性质,诗学品格不高,但作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却起着表现人物的聪明才智与揭示其性格和命运的作用。研究发现,两个译本大体遵循“以才见才”的思路,通过模仿格律、标记诗体、改造语境、改动内容等策略,分别创造出一种特殊的诗体来与原文对应。相较而言,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本较完整地保留了原文与人物性格、命运之间的关联,而大卫·霍克思的译本则较充分地体现了其因难见巧的诗学趣味。

    2025年04期 v.42;No.212 76-8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魏迺杰和安德鲁·埃利斯《中医学基础》英译本的内副文本研究

    蒋继彪;

    副文本不仅仅是翻译文本的补充,更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能有效地在目的语中构建源语文化形象。魏迺杰和安德鲁·埃利斯所翻译的《中医学基础》英译本中含有大量的中医理论、中医术语和中医医理知识,翻译时需要借助一定的阐释才能揭示其蕴含的中医文化内涵,而副文本的阐释功能则为准确地翻译该译本提供了可能。本文以魏迺杰和安德鲁·埃利斯《中医学基础》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围绕前言、注释、图表、附录和参考文献等方面考察内副文本,并从规范中医术语翻译、助力中医知识构建、推动中医文化传播等方面分析内副文本的功能,以期为进一步推进中医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42;No.212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贤人失志”赋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研究

    阮诗芸;

    “士不遇”或“贤人失志”赋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研究主要经过了争鸣论辩、多元化的译介和持续拓展三个阶段。丁韪良的《鸟赋》英译与翟理斯的批评构成“贤人失志”赋研究的争鸣论辩阶段;卫德明、海陶玮的“贤人失志”赋译介与研究更加多元化,影响广泛;此后华兹生、康达维、班大为等学者继续关注这一领域并不断产出翻译与研究成果。这些汉学家提炼出了“贤人失志”赋相关的一些重要概念,包括挫败感、悲哀、世界秩序颠倒等,对赋的本质和功能等问题作了探讨。

    2025年04期 v.42;No.212 8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李清照诗词俄译与作家形象嬗变

    叶芳芳;

    米哈伊尔·巴斯曼诺夫的《漱玉词》译本、谢尔盖·托罗普采夫的《我是鹏鸟——李清照抒情诗》和阿廖娜·阿列克谢耶娃的《漱玉词》译本是目前仅有的三部李清照作品俄译本,亦是构建俄语世界李清照形象的核心文本。巴斯曼诺夫基于西方文学传统,通过译者序言中的比照引导,对李清照词作的集中翻译,以及对其词作主题、体裁和风格的转变,将李清照塑造为趋向于西方经典女性诗人萨福的“爱情和自由歌者”形象;托罗普采夫致力于在哲学层面挖掘和突显李清照诗词创作的形而上意义,通过译本题名的设定、译者序的解读引导和译文中的翻译策略,构建出一个聚焦“超越尘世之我”的哲性诗人形象;阿列克谢耶娃作为非职业译者,表现出对译文较少的译者介入,而作为女性译者又能更敏锐地捕捉和呈现原文含蓄委婉的风格,从而构建出相较巴氏和托氏译本更具“婉约”风格特征的李清照形象。各译本从不同维度共同丰富了李清照在俄语世界中的形象,通过挖掘和展示李清照诗词创作的多样性,拓展了其在世界文学场域中的整体形象。

    2025年04期 v.42;No.212 93-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基于人机对比的《离骚》情感译介研究

    王紫璇;陶李春;

    《离骚》是楚辞之集大成者,诗人屈原自述遭遇与心志,抒发了忧国忧民、上下求索等复杂情感。本研究从术语和句法两个维度对比《离骚》人工译本与GenAI译本的情感译介差异。术语维度运用USAS语义标注功能,句法维度通过Python调用BERT预训练模型。研究发现,在术语层面,人工译本的情感术语密度和多样性均高于GenAI译本,GenAI译本倾向于使用通用术语,缺乏对文化缺省的有效补偿;在句法层面,两类译本在情感极性传递上趋同,但人工译本通过灵活的句式制造情感张力,GenAI译本的句式则较为保守。本研究旨在为人工智能时代中华典籍外译提供兼具学术前瞻性和实践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2025年04期 v.42;No.212 10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外国文学研究

  • 自我呈现、文化惯习与“索姆斯本性”——高尔斯华绥《有产者》中的“感官生活”

    胡强;

    高尔斯华绥的《有产者》以家族史的方式真实地记录了一个上层中产阶级家族的变迁,刻画了社会转型期这一阶级的精神挣扎。每个人物都参与到自己的命运演进之中,同时也通过个性化的自我呈现显现出充满欲望与焦虑的情感反应。高尔斯华绥的笔锋渗入感官生活背后的人性幽暗,让“占有的法则”放大为一种具有群体性特征的文化症候,同时也通过“财富”“趣味”“心智”“情感”等关键词的互文进一步厚描了英国上层中产阶级的身份转变、认同变迁及其精神代价,以文学特有的感性方式捕捉到了社会变迁过程中很多微妙而深刻的言外之意。趣味象征了一种阶级区隔,也凸显出一种充满权力感的意识形态修辞。索姆斯的新居折射出中产阶级情感观念的局限和偏见,体现了阶级身份与消费文化对人的精神塑造。从人物的自我呈现到生活方式及其所体现的文化惯习,感官生活既是中产阶级精神史研究的焦点,也体现了转型时期英国社会进程与文化观念之间的多重互动。索姆斯与妻子的情感矛盾强化了对“有产者”的思想批判,刻画了“有产者”及其“索姆斯本性”所面临的伦理困境。

    2025年04期 v.42;No.212 107-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人工智能赋能与跨学科研究”栏目开设及征稿启事

    <正>尊敬的学界同仁、广大读者:随着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其影响力已渗透至各领域,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亦不例外。人工智能在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语料库分析、智能写作等方面的突破,给外语学科带来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革新。与此同时,跨学科融合已成为当代学术研究的重要趋势,语言学、文学、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教育学等领域的交叉研究正不断拓展学术边界。为顺应时代潮流,推动学术创新,《外语研究》决定开设“人工智能赋能与跨学科研究”栏目。该栏目旨在搭建一个开放、创新的学术平台,会聚国内外学者在人工智能与外语研究交叉领域的前沿成果,促进语言学、文学、翻译学等领域与人工智能的深度对话。我们期待国内外学者踊跃投稿,共同推动外语研究的智能化与跨学科发展!

    2025年04期 v.42;No.212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9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下载本期数据